随着港交所聆讯通过,微创医疗旗下拆分公司微创医疗机器人即将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微创这样一家近千亿市值的龙头企业接二连三的分拆业务上市后,被业内戏称为“能产生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 其早前拆分出的公司包括心脉医疗、心通医疗,两者分别在科创板及港
随着港交所聆讯通过,微创医疗旗下拆分公司微创医疗机器人即将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微创这样一家近千亿市值的龙头企业接二连三的分拆业务上市后,被业内戏称为“能产生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
其早前拆分出的公司包括心脉医疗、心通医疗,两者分别在科创板及港交所主板上市。另外,早前传出消息将要拆分的微创电生理也在推进科创板上市。
大型医疗上市公司频繁拆分业务上市的背后,蕴含怎样的资本逻辑,能够给广大投资者带来怎么样的启示?
| 来源:赛柏蓝器械
| 撰稿:张安
估值225亿,仍难免亏损
据悉,微创医疗机器人本次募资规模在7亿美元至10亿美元之间,最早将于下周开启上市前预路演进程。其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大通和中金公司。
微创医疗机器人成立于2015年。招股书指出,公司位居全球手术机器人公司第一梯队之列,公司业务覆盖设计、开发及商业化创新手术机器人。旗下现有3款旗舰产品被纳入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俗称绿色通道。上述三款产品分别为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镜、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
虽然位居细分赛道全球第一梯队,但从营收状况上来看,公司仍处于亏损阶段。亏损原因主要是由于研发成本和行政开支所导致。其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第一季度分别亏损为0.7亿元、2.09亿元及1.15亿元;研发成本方面,上述阶段分别为0.62亿元、1.35亿元及0.9亿元。
招股书指出,未来研发成本将随着研发活动的增加而增加,此次公开募集资金将用于核心产品的临床试验及商业化落地等方向。简单来说,在可见的未来,微创或将继续产生经营亏损。虽然在亏损,但一点不影响资本市场对微创机器人前景的看好。
IT桔子数据显示,微创医疗于2020年9月完成一轮战略融资,资方包括高瓴资本、国新科创基金、上海科创投集团、远翼投资、易方达基金、中信产业基金CPE源峰基金、贝霖资本等一众知名机构,投后估值达225亿元。
有媒体公开报道指出,从市场的竞争格局来看,放眼全球,医疗机器人行业的龙头是IntuitiveSurgical,其拳头产品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手术机器人“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又称“达芬奇机器人”)。从产品竞争来看,微创医疗机器人的产品之一——图迈所展示的有效性结果并不劣于世界最先进的手术机器人产品——达芬奇机器人。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仅已安装189台腔镜及17台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且于2020年,中国分别有约0.5%及少于0.1%的腔镜及关节置换手术为机器人辅助手术,与美国相比,数量及渗透率都相差甚远。
但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预期将有大幅增长。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到2026年底,中国安装的腔镜及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数量将分别为截至2020年底水平的超10倍和近50倍。
“拆分”器械巨头对冲风险的惯用选择
一个多世纪以前,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创立的标准石油公司在经历被拆分后,其后裔仍是当今世界石油巨头公司——埃克森公司、雪弗龙公司。
而公司拆分的场景,在其100多年后的中国商业世界里,再一次上演。只不过,此次面临的拆分,是企业主动选择的结果。
例如,2020年,京东选择拆分京东健康在港交所上市。垂直到医疗领域,乐普医疗旗下乐普生物于今年4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另外,乐普基因、心泰医疗等纷纷谋求冲击资本市场。
今年6月,威高股份拆分威高骨科在上交所上市,截至今日收盘,威高骨科达78元/股,总市值达到312亿元,占威高股份总市值5成。
而微创医疗方面,先后分拆了旗下微创心通、心脉医疗、微创电生理、微创医疗机器人等业务。其中,心脉医疗、心通医疗先后分别在科创板、港股主板上市。截至今日,心脉医疗的总市值为195.56亿元,心通医疗的总市值为152.84亿港元(126.81亿人民币),二者合计市值约为322.37亿元,占微创医疗总市值的4成左右,若在加上尚未上市的微创医疗机器人、微创电生理等公司,其市值有望再造一个“微创医疗”
对于集团业务分拆,微创医疗相关公告中指出,分拆将释放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的公司价值,并为公司及股东提供机会,在分拆业务的独立平台下实现其于分拆集团的投资价值等。
从外因角度来看,或许是抵御集采带来的行业冲击。早前有公开报道指出,安徽省启动带量耗材采购的时间是2019年,全国冠脉支架集采落地的时间是2020年11月。这与各大医疗耗材公司开始分拆业务的时间线,趋向吻合。
另一方面,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毛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拆分上市减小了所需资金的压力。同时,拆分上市减少了受影响的业务对于其它业务开展的影响,对于公司整体估值通常是有益的。
曾有行业专家表示,随着疫情的冲击,医疗器械销售受到不小的波及,大部分公司缺乏足够的资金以支撑漫长的产品研发周期,将上述赛道剥离至体外发展,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帮助企业渡过漫长的研发周期。降低母公司的研发资金压力。
而且,拆分的赛道,往往是高发展赛道,也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以微创医疗为例,其心脏瓣膜业务、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产品增长最快,2020年收入分别增长383.4%、40.9%,手术机器人业务覆盖五大黄金赛道,受市场热捧。
国泰君安认为,微创医疗持续创新孵化能力能够打造长期增量价值,预计其2030年有望成长为市值近4000亿的公司。
未来,微创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对此,还需要静待时间给出答案。
本文来源:赛柏蓝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