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正大天晴“二次创业”第一步:与医联达成深度战略合作。他们要做什么?

有50年历史的正大天晴,在新生代掌门人的引领下,正悄然布局“二次创业”,目标是突破传统药企的固有发展逻辑和轨迹,以历史积淀的资源与经验,赋能创新生态。开拔第一步,就是与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医联,达成深度战略合作。为什么做?怎么做?如

有50年历史的正大天晴,在新生代掌门人的引领下,正悄然布局“二次创业”,目标是突破传统药企的固有发展逻辑和轨迹,以历史积淀的资源与经验,赋能创新生态。开拔第一步,就是与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医联,达成深度战略合作。为什么做?怎么做?如何做?能成功吗?给业界哪些启示?五连问背后是对传统药企接下来发展逻辑的思辨和互联网医疗是否可以真正成为“医院”的追问。

一场声势浩大的会议,正在北京正大中心4楼的大宴会厅举行。
这座2018年开始投入使用的豪华写字楼,位于北京CBD核心区,主体建筑是由开阔长廊连接南楼和北楼。它的外观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本次大会的主题:医院和患者之间,各自巨大且未被满足需求,由谁去贯穿弥合?目前看,互联网医疗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会议规格很高,工程院院士、卫健委官员、中华医学会主委、三甲医院院长、全球知名咨询机构、药企领军企业、互联网医疗翘楚,悉数登场。所有与会嘉宾都在迫切地表达一个观点:互联网医疗利好政策不断,上场选手不断增多,这条依靠政策完善不断演进的上升渠道,伴随着疫情期间医疗保障局《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发布,突破了最后一道政策壁垒。
01 生态雏形已现
数据最有说服力。
更多的医生开始在互联网上完成诊疗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智慧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董家鸿介绍,根据社科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疫情最为严峻的2月份参加在线义诊的医生数量高达12775人,累计提供约60万例咨询。波士顿咨询与腾讯联合发布的“2020数字化医疗洞察报告”中显示,疫情期间共有5000+专家参与线上直播,总计时长突破7000小时。
更多选手正在入场。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列举了一串数字: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900多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了所有的地级市,5500多家二级以上的医院可以提供线上的服务。
更多患者开始接受互联网医疗带来的诊疗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透露,疫情关键的时期,卫健委委属管的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一些第三方的平台,互联网诊疗咨询增长了20多倍。
很明显, 医生、患者、政策等互联网医疗生态建设中的核心因素,都在向好。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资深互联网医疗专家胡兴胜,以肿瘤的诊疗流程总结了诊疗流程中的核心关键点:医患是主体,谈诊疗行为,必须以医生和患者为核心;医助是关键,对患者而言,尤其在慢性病外延不断扩充的当下,协助患者进行疾病管理的医疗助理,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互联网医疗是平台,以此链接医患药;服务是初心,任何诊疗必须以为患者服务为核心,这是所有一切商业模式的基础。
因此,此前乃至如今行业里持续讨论的,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会不会颠覆线下医院这个话题,若是站在一切服务患者的角度出发,已经没有讨论的必须性。急需去在摸索中明确的是,如何构建起一个以患者为中心、广范围、高渗透、个性化的互联网医疗管理平台,让互联网医疗这种创新的模式,贯穿信息获取、远程问诊、线上购药、疾病管理四个主要场景,惠及更多患者。

02 强者入场 野心勃勃

探索者很多,模式百花齐放。新近最具想象空间的则是正大天晴与医联正在开展的一项深度战略合作。

作为中国制药领军企业中国生物制药旗下的核心成员,正大天晴已经有50年历史,是中国肝病药物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正大天晴也在逐步从仿制到仿创再到以创新为主演变。数据显示,正大天晴研发投入占销售的比重,逐步增长,如今保持在12%左右。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谢承润先生
投入增多带来的是产品线的逐步丰富。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董事长谢承润坦言,正大天晴除了继续保持在肝健康领域的龙头地位,以乙肝治愈为目标外,也在逐渐丰富并重点打造其在肿瘤、呼吸等领域的创新产品线。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企业的四个转变:从“肝病为主”向“两核多强”转变;从化药向化药生物药并举转变;从“仿创结合”向“创新主导”转变;从“聚焦国内”向“国内外协调发展”转变。于此同时,还会创新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构建一个完善的医疗健康协同生态的战略闭环。 这个过程,被谢承润形容为“二次创业”,“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年轻化、活泼向上的拥有50年历史的公司。”
“二次创业”第一步,正大天晴选择与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医联合作,共建一个对患者进行全流程、全闭环的疾病管理平台。
医联经过6年的积累,汇聚了大量的医生资源。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医联在全国有超过80万名实名认证的医生和5万余名签约医生,且覆盖了肝病、糖尿病、HIV、肿瘤、肾病、心脑血管、精神心理、呼吸哮喘等多个慢病领域。医联已经具备成为一个平台的潜质。
仔细分析,这起合作,处处透露了年轻、活力,和因此而激发的野心勃勃。

医联创始人、CEO 
王仕锐先生
医联创始人、CEO王仕锐 透露,与正大天晴的合作能够在半年内迅速达成,且参与统筹的人数与资源稳步提升的关键是,理念相同,价值观一致, “我们认为未来的所有患者管理,患者治疗,疾病管理,疾病治愈都是要越来越从过去医疗机构中心化,或者医疗资源中心化向患者为中心聚拢,这是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理念的一致部分可能源自两位当家人的年龄相仿。1995年出生的谢承润与1987年出生的王仕锐,虽然各自的成长经历可能不同,但是在同样的语境中,年龄相近,默契程度会更高,这一点无法否认。
就如同王仕锐所说,在之前的规划里,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力量独自完成所有环节的打造。但实践下来发现,“这是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我们是绕不开跟所有优秀的龙头企业合作,这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发展的必经阶段。”因此正大天晴的出现,恰恰完美契合了这一角色定位:龙头企业、背景深厚、资源丰富,且新生代领导人也希望通过“二次创业”逐步实现他的宏大目标:将正大天晴打造成世界制药30强中的一员。
03 想象空间
这项合作给产业界留足了想象空间。
王仕锐的目标是把医联打造成一家真正的医院,他觉得这是医联与其他互联网医院最大的区别。 “我们要对患者进行全流程、全闭环的疾病管理。”提供的服务不止是咨询,还包括用药指导、本地检测远程诊断、跨学科综合诊治、在线支付、健康管理、心理咨询等。
如此众多且繁杂的诊疗流程如何在互联网上实现?王仕锐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若是患者在复诊时,需要医疗影像资料的支持,那么我们会将资料发至可以提供医疗影像服务的合作点,患者就诊不用排队,其结果就会通过医联的平台,由相应的医生根据相应资料进行诊断。这个例子的底层逻辑是技术足够强大。
谢承润 的目标是, 将正大天晴50年来积累的医生、医院、药店资源以及对细分疾病领域患者的诊疗行为的深刻认知,再加上在自身药品供应上的优势,合二为一,实现赋能医联的目标。 并以此为样板,“带动整个行业的合作伙伴联合,加入到我们新的医疗生态朋友圈里。” 
如同谢承润自己所说,这需要胆量和勇气。过去50年的历史,成就了正大天晴制药行业第一梯级的地位,但要保持领军地位,成为一流企业,“必须往新的领域,往更加先进的、创新的商业模式走。”
谢承润 告诉记者,他深刻认同一位前辈的话,作为新一代的企业领导人,又身处在一个传统的行业里,如果仍然按照之前延续的模式去思考问题,寻找发展思路,“我觉得我干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够超越我父亲,或者能够超越这些长一辈的企业家。”
“那么我们年轻人的优势在哪里?”谢承润自问自答,“其实就是用国际化的视野,将传统与现代融合,打造一个平台,构建一个生态。”所以,“我非常幸运有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我要做的和我的责任就是怎么样把这个平台发扬光大。”而且,之所以称之为平台,就“不单单只是做创新药,还有商业模式的创新、战略上面的创新,还有经济化管理等方面的创新。”
当然,万里高楼平地起,任何伟大的构想,都需要在实践中去磨砺,都需要在每一项细碎的落地执行中去检验,这也是谢承润和王仕锐在这个平台的打造中一直探讨的事情。
半年下来,王仕锐感觉,谢承润俨然一位优秀的产品经理,他们会讨论用户界面上的按钮摆在哪里,患者使用会更顺滑;他们还会讨论界面上的医生图片,是用真人还是虚拟图像,患者体验会更好。王仕锐表示,在合作中,从谢承润身上学到的是细节、落地,“有时候我都很奇怪什么叫落地,我就是干创业出身的,你教我落地是什么意思,结果他真的好落地,他比我落地,然后就受教了,然后就信心很足。”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在这项战略合作对外公布的3天后,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医保支付实现路径,“互联网+”医保支付将采取线上、线下一致的报销政策。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希望正大天晴与医联的合作,以及接下来呈现的阶段性成果,能给所有在转型升级中探索的制药企业们,带来更多的思辨与思考。 创新颠覆生态、创新改变产业,中国医药产业需要这种改变与颠覆。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